j9九游会体育app下载_AG官网

020-2260-3425  138-1826-2734

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分享本站:

020-2260-3425
传真:+86-020-1649-1613
邮件:16631432@qq.com
客服:

第三系列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第三系列

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0-29 19:31:53

  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读懂广州·粤韵 伶仃洋畔迎风踏浪 香山儿女志在四方珠江口江海交汇,自古商贸繁荣,人文荟萃。其中,位于伶仃洋西岸的中山,古称香山,曾是孤悬于伶仃洋古海湾的系列岛屿,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当地人不屈不挠、开放包容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孕育出一大批在各个领域迎风踏浪的中山人,有如雷贯耳的孙中山、郑观应等,更有众多行业翘楚,如马应彪、方人定、萧友梅、梁扶初、阮玲玉等。他们留下的敢闯敢试的开拓锐气、兼容并蓄的人文胸襟与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成为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精神动力。

  广东中山,这片仅约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何能走出众多影响时代的人物?退休多年的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地方文史专家郭昉凌道出答案:依海而生、移民族群等因素,造就了中山人不屈不挠、志在四方,又勇于开拓、爱国爱家的性格,也让珠江口这片土地群星璀璨。

  说是靠海,不如说中山是从大海中生长出来的。在中山市委老干部局的活动室里,郭昉凌翻开厚重的地方志,手指轻点地图:“看,今天的中山,最初只是伶仃洋上的几座孤岛。”“岛纳百川”是中山城市起源的特点。以五桂山为主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沙成陆。孤岛犹如巨大的生命之树,蔓延出中山自然与文化的根脉。

  登上五桂山远眺,四周平畴沃野,一派生机勃勃。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汪洋?《香山县志》记载,五桂山因五峰并立、盛产桂花得名。远古时代的中山面貌,史书记载寥寥,但地质学家、考古学家以及现代科技正在揭开其层层面纱。

  约8000年前,珠江三角洲还是一片深入大陆的河口湾,今日中山境内,唯有五桂山等少数山峰露出海面,如散落的珍珠。20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黄圃镇石岭山发现了连绵300多米的海蚀遗迹。紫红色的砂砾岩历经万年浪涛冲刷,形成了玉泉洞、海蚀崖等奇特景观。这片迄今广东规模最大的海蚀遗址,记录了海进海退的历史变迁。站在这些礁石前,仿佛还能听见远古的潮声。

  转机发生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间。西江和北江奔流而下,挟带的泥沙在五桂山周围逐渐沉积。海浪与江河在此角力,泥沙被山体阻挡,流速减缓,年复一年地淤积成平岚、石岐、南朗等平原。这里成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

  考古发现,中山境内的先秦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五桂山周围。可以想象,当时先民们凿井而居,刳木为舟,过着捕鱼、采贝,与海共生、与海搏斗的生活。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形容南越地区“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正是这片土地上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这片岛屿被纳入南海郡番禺县版图。因其地处珠江入海口,远离县治番禺(今广州),故被称为“水尾”。

  唐至德二年(757年),香山岛迎来历史性时刻,朝廷在此设立文顺乡,归属东莞县管辖,这是今中山、珠海、澳门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东莞县又在文顺乡境内设置了一个军事营镇——香山镇,既防止海盗对盐场的滋扰,又保障盐制品的正常运输。香山镇所在地在今珠海山场一带。以五桂山为主体的岛屿也开始见于唐诗。

  当时的香山人虽偏居一隅,却已孕育着远行的梦想。有一天,香山少年郑愚登上南台山。眼前景象令他心潮澎湃:岐海被南北台山一分为二,远处山海相连。这位家世殷富的年轻人提笔写下“此日携琴剑,飘然事远游。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的诗句。这首被《全唐诗》收录为《幼作》(原诗名为《泛石岐海》),让香山岛第一次以诗歌形式载入史册。诗中的“台山”就是今天的南台山,“岐海”就是现在的岐江河。

  时光流转到两宋时期。随着北方移民南迁,五桂山周边的冲积平原上村落星罗棋布,农业日渐繁荣。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朝廷在原有香山镇基础上修筑营寨,改名“香山寨”,派驻寨官戍守。七十年后的1152年,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朝廷决定以香山寨为基础,割取当时广州所辖的南海、番禺、新会三县的滨海之地,设立香山县,此为中山建县之始,县治改设在今中山石岐。这座伶仃洋中的岛屿,成为辖治今中山、珠海、澳门的县级行政区,隶属广州府。从香山镇到香山县,皆因五桂山一带盛产花卉和沉香而得名。

  五桂山下,昔日浪涛拍岸处,如今已是万顷良田。这部沧海桑田的史诗,由大自然与人类共同书写。每当潮水退去,人们便抢在涨潮前围垦造田,与大海争夺生存空间。特别是在明代,朝廷在广州府沿海设立卫所,“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大量居民被编入军籍,在香山北部的东海十六沙和西海十八沙等滩涂湿地,人工构筑围田,利用沙堤加固延伸,逐步将一个个分散的“小围”扩展为“大围”,创造良田万顷。

  到了清代中后期,香山县与周边南海、番禺、顺德、新会、江门等地水陆相接,水网纵横,良田万顷,渐成广东富庶大县。中山市博物馆的资料显示,1818年,广东全省近半的成熟沙田都出自香山。

  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20世纪50年代,为加强海防,中山县南部分设珠海县,也就是今天的珠海市。

  从伶仃洋上的孤岛,到今天的平畴沃野,中山城镇的变迁,以山为根,以沙为基,从茫茫沧海到阡陌纵横,从边陲小县到富庶名城,成为珠三角城市发展的生动写照。

  2021年8月,中山飞人苏炳添在奥运百米赛道上的历史性突破,被形象地称为“孤独的奔跑者”。这种孤独,是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象征。回望历史,中山故土上,有众多先驱领风气之先,孙中山、郑观应之名,如雷贯耳;马应彪、方人定、萧友梅、梁扶初、阮玲玉等人,各领风骚。

  在岭南这片土地上,一直以来“重农”与“重商”并存,造就了广东商贸的千年辉煌。中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从“洋行十八间”到四大百货,中山人始终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成为粤商的中坚力量。

  走在中山石岐的孙文西路,南洋骑楼的灰塑雕花在阳光下静默无言,仿佛诉说着数百年的商贸传奇。这里曾是“洋行十八间”的所在地——十八家专营外商生意的商铺,见证了中山作为商业重镇的早期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吸引了大量外国商船。外国商船通常先在这一带水域码头或岛屿港湾处等候,或休整或补充给养,顺便打探航道和有关广州城内的商情,因此,此处聚集的商贾日益增多。

  1557年,葡萄牙人获准在中国澳门居留贸易,澳门迅速崛起为国际贸易中心。中山,陆路毗邻澳门,水路直达广州,商贸活跃。明万历年间,香山知县但启元在石岐山南修建天妃庙,庙前空地逐渐形成墟市。至明末,这里已发展成布匹、陶瓷、海味等店铺林立的繁华商圈,其中十八家专营外商生意的商铺被百姓统称为“洋行十八间”,成为中山商业繁荣的象征。

  1905年,香山商会在孙文西路成立,天字码头、汇丰钱庄、思豪大酒店等相继涌现,奠定了近代中山的商业格局。如今,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静静矗立在石岐镇总商会旧址上,记录着这段以商兴市的历史。

  这片商业沃土,不仅孕育了繁荣的市场,更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粤商精英。其中,郑观应于1894年写下《盛世危言》,首次提出“商战”重于“兵战”的理念,为近代中国的变革提供了重要思想储备。更令人瞩目的是,四位香山人创办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生态。他们引入“不二价”、玻璃橱窗陈列、冷气系统,甚至开办广播电台,将当时人们的购物体验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上海南京路,四大百货竞相争艳,被誉为“小巴黎”,其创新理念至今仍影响着现代商业。

  从孙文西路向南驱车二十分钟,便来到了中山南区沙涌村。村口一座琉璃瓦牌坊静静矗立,正面书“宋帝遗迹”,背面刻“侍郎故里”。这座看似寻常的牌坊,却在诉说深植于血脉中的家国情怀,正是中山人从经商致富走向救国图存的精神底色。

  “这牌坊见证了一个家族几百年的家国传承。”郭昉凌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尘封往事。南宋末年,元军南侵,宋端宗逃至香山。沙涌马南宝闻讯,召集族人筹集千石粮食以饷军。马南宝被拜为工部侍郎,但未能挽救宋室。当得知陆秀夫负帝跳海后,马南宝泣血写下:“黄屋匡扶事已非,遗黎空自泪沾衣。众星耿耿沧溟底,恨不同归一少微。”对大宋王朝的叹息和无奈,溢于言表。宋朝灭亡后,马南宝誓死不降,最终壮烈殉国,年仅三十六岁。

  马氏家族以“铜柱家声”的历史典故,将爱国情结写入家谱,勉励子孙以正直报效国家。后人为纪念马南宝,在沙涌村入口处建“宋帝遗迹”“侍郎故里”两座纪念牌坊。原牌坊曾被毁,后来由政府拨款、侨胞集资重建,两座牌坊合二为一,成为这片土地家国血脉的永恒象征。

  时光流转六百年后,马应彪在沙涌村的青砖小院中长大。因家贫,他只读了三年私塾便远渡重洋赴澳大利亚谋生。多年后,他带着积蓄回国,创办了先施百货,开创了中国现代百货业的先河。玻璃橱窗、明码标价、电梯冷气——这些创新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购物体验。

  在马氏家风的浸润下,马应彪的抱负远不止经商。他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屡次倾囊相助。有一天,孙中山的侍卫郑卓德匆匆闯进先施公司会议厅,递来一张仅写有“请借500”、落款“文”的纸条。马应彪二线现钞交予来人——这笔钱相当于当时一名员工十余年的薪水,足以买下一栋楼。类似的情形多次发生,他从不追问用途,亦不留凭证。有人曾问他:“一生赚钱,所为何事?”他简单而坚定地回答说:“济世救人,报国强国。”

  “中山为何能诞生那么多影响时代的名人?”郭昉凌说,“因为这里的人不仅商业意识浓厚、视野开阔,更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家风。”从孙中山、陆皓东到杨仙逸、杨殷,再到郑观应、马应彪等,他们或投身革命,或实业救国,或以笔为枪,在波澜壮阔的近代史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实际上,在中山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人,他们不曾叱咤政坛,也未富甲一方,却在各自的星空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诠释着中山人的不屈不挠、志在四方。1926年,一位年轻人在广州《国民新闻》上发表文章,直言旧国画“陈陈相因,缺乏生命”,主张融合中西、革新画风。这篇文章点燃了持续半年的“方黄之论”,也让25岁的方人定声名鹊起。

  出身于今中山沙溪华侨家庭的方人定,本已从广东法官学校毕业,实现家人期盼的“法官梦”,但他却毅然烧掉所有法律书籍,投身画坛。这把火,烧出了一个艺术改革者的决心。方人定最大的突破在于人物画。当他看到高奇峰的画作《晓风残月》时,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何不画一个人物来表现诗意?他觉得当时描绘人物生存状况远比吟风弄月、花鸟鱼虫更有意义。为潜心钻研人物画,他远赴日本学习人体素描,将中国画的笔墨与西洋画的造型融为一体,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著名画家林墉所言:“说岭南,方人定是一峰!看百年,方人定是大器!”

  当方人定在画坛掀起改革浪潮时,萧友梅和吕文成正用不同的旋律书写中国音乐的崭新篇章。其中,萧友梅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1884年出生于石岐,五岁时在中国澳门听到葡萄牙传教士弹奏的风琴声,心中播下了音乐的种子。怀揣“音乐救国”的理想,他远渡重洋,先后赴日本、德国求学十四载,成为中国首位音乐博士。在博士论文中,他深情写道,要“让中国音乐迎来新发展时代”。学成归国后,萧友梅把一生奉献给音乐教育。在北京大学,他的课堂场场爆满,“听者几近千人,极北大校园一时之盛”。他创办的管弦乐队,将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带入校园。听他的演奏成为年轻人的时尚。1927年,已近五十的萧友梅怀揣仅有的3000元,在上海租下一栋小楼,创办了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这所中国最初的音乐摇篮,日后培育出冼星海、贺绿汀等一代大师。

  在体育领域,梁扶初则用棒球守护着民族尊严。1892年出生于中山的他,幼年侨居日本横滨。当时华人常被冠以“东亚病夫”之辱,14岁的梁扶初组织起三支中华少年棒球队,以“醒狮”为队徽,寓意华人觉醒。1922年,他的球队从7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横滨首支登顶的华人球队。捷报传来,当地唐人街彻夜欢庆。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已过不惑之年的梁扶初毅然举家回国。他的四个儿子在上海组建“熊猫队”,梁扶初亲自执教,提出“拼命追击,死缠到底”的口号,横扫外国劲旅,大振国威。1968年,梁扶初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但棒球星火,终未熄灭。2006年,中山市东升高级中学组建了第一支棒球队。消息传至美国旧金山,梁扶初之子、时年82岁的梁友文激动不已。两年后,他只身背着一台发球机回到故土中山,义务执教长达七年。如今中山已建起了国际棒球小镇,并承办2025年全运会的棒垒球项目。梁扶初当年的奔跑与呼喊,终于在这片热土上得到了最响亮的回响。

  人杰地灵、文脉昌盛,中山在各个时代节点上都散发着“先行探索”的精神,如改革开放后引进港资兴建温泉宾馆。

  “一镇一品”的新模式,让中山迅速崛起为“广东四小虎”之一。几乎承包了“美好生活”方方面面的“中山货”享誉海内外。如今,曾经孤悬于伶仃洋的中山,蜕变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在100公里“黄金内湾”中,书写着新的传奇。

  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东风。毗邻港澳的中山等地,春江水暖鸭先知。等港商组织首批港澳商人前来考察,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心情沉重。从广州到中山,汽车颠簸五个小时,连过五个渡口。考察团入住当地最好的招待所,房间没有自来水,服务员手提冷、热水各一桶供客人兑着用。洗脸盆出水口没有活塞,用塞热水瓶的木塞替代。感慨:“要改革开放,要有好的交通、适宜的食宿,人家才会进来。”

  尽管条件简陋,中山独特的优势依然吸引了投资者——这里是著名侨乡,毗邻港澳,更拥有珍稀温泉资源。等人决定在此兴建温泉宾馆。

  然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山,作为县级政府,没有明确的外资引进权。温泉宾馆首任总经理李晃叠与秘书在广东迎宾馆闭门讨论整整一周。“怎样改革?如何开放?从哪筹钱?”李晃叠后来回忆,“这些对当时一穷二白的我们来说,真是‘一头雾水’。”没有先例可循,唯有“敢”字当头。1979年7月,双方签订了一份特殊协议——既不是合资,也不是独资,而是创新的“合作”模式。这份突破性的协议,成为改革开放早期引进投资的重要探索。

  1980年12月28日,中山温泉宾馆正式开业。1000多位嘉宾赴宴,宴开百席,盛况空前。更特别的是,坚持宾馆开业后专门安排一周时间免费开放。十里八乡的村民闻讯赶来,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步一惊叹。透过这扇窗口,人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改革开放。开业仅两年,中山温泉宾馆就跻身内地五大宾馆行列。它不仅是酒店,更是一扇窗——让国人看见世界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让海外投资者看见中国开放的决心。

  温泉宾馆的成功,点燃了中山发展的引擎。随后十余年,中山经济迅猛发展,跻身“广东四小虎”,小霸王、威力、乐百氏等品牌家喻户晓。从一间宾馆破冰,到一座城的崛起,书写的是这片土地敢闯敢试、勇于探索的历程。

  改革开放后,中山以独特的“直筒子市”行政架构和“一镇一品”的经济模式,书写了一段地方经济发展的传奇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市镇街直接联动,形成了专业镇经济的鲜明特色,从五金小榄到灯饰古镇,每个小镇都像一颗明珠,串联起中山的工业血脉。

  在小榄镇的一家五金加工厂里,陕西人张波正忙碌地检查一批新生产的锁具。20世纪90年代,他高中毕业后随亲戚来到中山,从此扎根于此。“你要买灯,就得去古镇;买服装去沙溪;买五金,最好来小榄。”张波笑着说。他的故事是无数外来务工者的缩影,也是中山“一镇一品”活力的见证。这里镇与镇之间通勤不过半小时,产业分工明确,就像一座座“卫星城”,上演着“工业强镇”的实干篇章。

  中山的“直筒子市”架构,可追溯至1988年。当时,国务院批准中山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却未设区县,直接下辖镇街。这一独特体制,为专业镇经济奠定了基础。以小榄为例,20世纪70年代,这里以制锁业起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三来一补”政策带动乡镇工业腾飞。20世纪80年代,小榄几家主要制锁厂年销量高达2500万把,被誉为“南方锁城”。张波回忆:“小榄的五金不是简单买卖,它覆盖了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2000年后,小榄通过完善产业平台,延伸至锁具、燃气具、脚轮等领域,成为全国五金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榄镇诞生了广东首个“亿元村”,率先走上了“富起来”的道路。这种成就,源于中山敢于探索的文化基因——不囿于传统行政框架,以镇为单位聚焦产业,让五金、灯饰、服装等特色经济茁壮成长。沙溪的休闲服、大涌的家具、南头的家电,共同构筑了中国城镇化的生动样本。

  中山的探索精神,从未止步。如今,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这座城市正连接起更广阔的未来,续写伶仃洋畔更精彩的故事。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开通,这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个跨越伶仃洋的“黄金通道”,串起了广州南沙、深圳前海、中山翠亨等战略平台。开通那天,中山人老陈特意开车到桥上转了一圈。窗外是蔚蓝的伶仃洋,脚下是24公里的跨海长龙。“以前去深圳要绕行虎门大桥,现在一脚油门就到了。”

  今年国庆期间,深中通道日均车流达17.26万车次。在这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有刚在中山办完婚礼的小胡一家。小胡的太太是内蒙古人,亲友们从深圳机场落地,50分钟就到了中山。“他们都惊讶两地这么近,大湾区交通这么方便!”小胡说,现在岳父、岳母考虑来广东养老,首选就是在中山买房。

  这样的故事正在成为常态。截至10月20日,深中通道总车流量已突破4221万车次,单日车流量最高曾达18.16万车次,日均8.7万的车流量,对于这条24公里长的道路来说已经是“湿湿碎”。周末的中山街头,粤B牌照的车辆随处可见,像是一条条流动的纽带。

  过去,伶仃洋像一道天堑,隔开了珠江西岸与东岸的发展机遇。如今,一座座跨海大桥正在改变格局。仅深中两地已实现735项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技术合同交易额同比激增80%。跨市公交、低空航线、航空港接连开通,让“双城生活”从梦想照进现实。邵先生的经历便是一个缩影。这位EMBA毕业生从深圳央企来到中山,最初还担心会落后。“现在随时可以回深圳交流,中山的人才政策还让孩子进了好学校。”他说,每到周末,看着满街的粤B深圳车牌,就知道自己的选择没错。

  夜幕降临,深中通道的灯光连成一道银河。桥上的车流,载着创业者的梦想、归家人的期盼,还有区域融合的新机遇,共同编织珠江口更为精彩的生活。

  【版权声明】 《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为广州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版权与合作联系:;电线

  出品/许芳、柳剑能策划/关雅文、周娴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忠安 姜永涛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忠安姜永涛通讯员 万双双 冯梓颖 (除署名外)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客服头部
020-2260-3425
138-1826-2734

网站二维码